《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燕
北京报道
年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报告。报告显示,年全球新发各类癌症共计万例,死亡近万例。几乎每5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中会罹患癌症,而每8名男性、每11名女性中即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
其中,中国年新发癌症万人,占全球23.7%,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癌症。去年一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万例,死亡率高达65%。
癌症,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是因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泛称。即使在医疗水平已经相当发达的今天,癌症本身所隐含的不确定性,新疗法和新药物所需的昂贵治疗费用,病人自身的求生欲以及医患关系后面利益的纠葛,使得癌症治疗对于很多患者家庭来说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针对目前肿瘤诊疗过程中争议较多的种种疑问进行了调查。
一问:过度诊疗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吗?
年10月,医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在网络平台知乎上晒出了一张手写诊疗方案,质疑同行不规范诊疗。年4月2日,张煜再次晒出该诊疗方案,实名质疑上海交通大医院普外科陆巍医生“蓄意诱骗治疗”,导致“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家属花费了常规治疗10倍以上”。
4月18日,张煜在知乎上发文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肿瘤的治疗不应该造成人财两空,治疗效果应该比目前更好并且花费更少。张煜表示,目前医疗行业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以药养医,而是监督力度缺乏,导致某些医生肆意妄为,由此而来的不良医疗行为伤害了患者的利益,是导致医患纠纷增加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导致普通民众认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尽管张煜随后便将文章删除,文中的观点仍然引发了人们对医疗乱象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