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这些头衔加在一起你一定猜的出说的是谁。对,就是孔子。
如果提到中国最早的美食家,你知道是谁吗?是东坡肉创始人苏东坡,还是著有《随园食单》的“烹饪专家”袁枚?你可能不信,还是孔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不单单推行了*治思想,还进行了一场“蹭饭之旅”,带着一众门徒吃遍大江南北,从一位“贪吃之徒”进化成“资深美食家”,还被墨家称为“汤食之徒”,通俗点来说就是“专业蹭饭的”。
孔子在饮食上最著名的见解莫过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在他之后的两千年里,这句话被当做精致的美食主义而广为流传,甚至被当做美食烹饪的最高指导思想和境界来追求。
在饮食卫生方面,孔子也提出过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论语·乡*》中记载了孔子提出的「八不食」原则:“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
这“八不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放在当前的食品卫生环境下,还依然适用吗?《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