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症状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四味药治胃寒明清时期,这一招遍行天下
TUhjnbcbe - 2022/5/27 13:53:00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症因脉治》

列位看官,今天为您说上一病,这就是胃寒。

说起胃寒,看官可能会想到很多现象。比如胃痛、不能吃凉的、胃胀、一到冬天胃就不舒服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受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影响,胃寒的人也确实不少见。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调养之道。

怎么说呢?我们从胃寒的典型表现来谈起。

那除了前文所述之外,胃寒到底还会引起哪些祸端?

最明显的,就是呃逆。什么是呃逆呢?说白了,就是不停打嗝。这个打嗝,和吃饱了以后打几个饱嗝是完全不同的。它是长时间、持续性的,而且和饮食之间的关系不是特别明显。即便是没有吃饱饭,也会因为受惊等其他原因打嗝,而且靠患者自己无法制止,不可自动恢复。临床上,有的人打嗝2到3天不止,苦不堪言。

这里面是什么原因呢?看官须知,我们的胃气,以通降为顺。如果胃寒,导致胃气不顺,就会反逆向上,形成了呃逆。当然,除了呃逆,胃气不降还会伴发胃胀的感受。由于脾胃虚寒,所以患者可能舌淡苔白、脉沉迟。这些往往和呃逆同时发生。

当然,胃气不降,还会引起另一组更加常见的病症,即胃里面的东西向上反,这就造成了欲呕以及反流性食道炎。

上述这些,是从中医诊断学的角度,来认识胃寒的问题。和我们平时的所感所悟,自有一些不同。

那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这里,我们想和您分享一张祖国传统医学的经典方剂。它源于《症因脉治》。组方如下——

准备丁香6克,柿蒂9克,人参3克,生姜6克。水煎服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症因脉治》里面,这个组方是没有药量的。上述用法用量,我们参考自中医方剂学方面的教材。

在这里,我们简单说一下《症因脉治》这部书。这部书,最初编撰于明代,作者叫做秦景明。他年少的时候多病,后来在读书的时候就留意医学方面的东西,后来逐渐产生兴趣,成为一代名医。这部书,一直到明朝亡了也没有最终写完。后来到了清代,秦皇士对其进行的补充,最终刊行天下。这部书的理念很鲜明:主张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法。按照这个顺序,这部书被命名为《症因脉治》。

好了。接下来咱们看看,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是如何帮助我们调治疾病的。

既然胃气不降,那我们当然要降逆了。怎么办?用丁香。丁香辛温芳香,可以降逆止呃。但同时,它还有温胃散寒的功效。所以,它既能治标,也能治本,所以被用作君药。接下来再看柿蒂。这味药,性味苦平,善于降胃气,所以它和丁香搭配使用。还有那生姜,既能止呕,为呕家圣药,同时性味辛温,可以散寒湿,故而可以加强丁香和柿蒂的功效。

前三味药看似标本兼顾,但妙就妙在,这里面用了一味人参。人参,甘温益气、补虚养胃,用于固本。正如张秉成在《成方便读》里面所说:“驱邪必先补正,然后邪退正安……”。就散寒止逆而言,这一味人参补益正气,可以奠定驱邪的基础。

所以说,这四味药,是化解胃寒呃逆的妙招。临床应用,可谓广泛。比如说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反流性食管炎、胃痛吐酸、欲呕等,只要辩证,属于胃气虚寒的,舌淡苔白脉象沉迟,就可以考虑应用。

当然,我们在这里说的,乃是中医方剂。是方剂,就不是人人可用。它需要我们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就日常保健而言,保护胃气、防止脾胃之阳受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下面这些做法,对于一般的寒性胃痛缓和来说更为重要——

1,细嚼慢咽,按时吃饭,定量吃饭。这十二个字,如果做得好,不用吃药,胃慢慢就会舒服起来。

2,艾灸中脘穴、足三里穴。这两个穴位作为养护脾胃的大穴,长期应用,效果远胜服药。怕就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艾灸一段时间后便半途而废。

3,不吃凉的食物,不吃生冷食物。一切东西,熟了吃,软了吃,热了吃,否则坚决不吃。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微门诊专家团队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味药治胃寒明清时期,这一招遍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