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食道狭窄案
梁某,女性,39岁。年6月26日初诊。主诉:吞咽困难伴烧心反酸反复发作10余年。病史:患者于10余年因医院行胃镜检查确诊为“胃下垂”。服中药偏方后(具体药物不详,患者家属追溯,似乎多为辛热燥烈、耗散津气之味),出现吞咽困难。又经胃镜检查示:“食道粘膜损伤、食道狭窄”。常年口服奥美拉唑抑酸治疗,期间医院及诊所治疗均未见明显改善。临证见:头晕乏力,动则甚,面白,心慌胸闷气短,吞咽困难,烧心反酸,口干不欲饮,便秘,纳少寐差,嫩舌色淡红少津,舌下络脉瘀紫,无苔,脉弦细缓略涩。
诊断:噎膈。
辨证:气阴两伤,痰瘀互阻。
治法:滋阴养血,理气化痰行瘀。
方药:山药30克、*参15克、*精20克、生百合20克、炒白芍15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丹参15克、竹茹10克、枳实6克、升麻3克,蚕茧3克、海螵蛸10克、炙甘草15克,14剂,常规水煎服。
二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无烧心反酸,吞咽略难。继续宗前法调治,上方丹参加量至30克以增益化瘀通络之力,取药14剂,临床诸症基本消失。又服前方14剂调养。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景岳云: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西医一般指食道炎(瘢痕)、食道憩室、贲门痉挛、贲门弛缓症、胃及食道肿瘤等病变。
本患素体胃下垂病史多年,已见中气下陷之表现,更因误服辛热燥烈、耗散津气之味,反致外邪损伤饮食通路,出现饮食难下顽疾。《会心录》曰:“胃中之津液涸,虚阳上泛,挟冲、任二脉,直上阳明,贲门终日为火燔燎,不槁不已,是已隔塞不通,食不得入矣”。阳气下陷则虚火内生,阳气不生,津液不布,虚火灼津,津伤更甚,不能润泽。故遣方主药首选*参、山药、*精补脾益气;张景岳云:“凡治噎膈,当以脾肾为主。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脾分阴阳,阳伤必见阴损,更况胃喜润而恶燥,方中辅以*精、生百合、炒白芍、石斛、麦冬、丹参等药滋阴柔润,养胃运脾。而其中我尤喜用*精,功能“补五劳七伤,益脾胃,润心肺”(《日华子本草》);“补诸虚,填精髓”(《本草纲目》)。中药学教材称其功能“补脾气,益脾阴,补肾益精”;是大学《中药学》教材中是唯一补脾阴的药物。更有百合在滋阴养胃的同时,尤具解*之力,《药性歌括四百味》载:“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乃是滋阴药中明确具有解*疗痈功能之品。又针对本病因虚生瘀,久病入络的病机,佐以丹参养血散结,化瘀生新,以改善食道粘膜损伤致代偿性肥厚之道路阻塞;更妙在蚕茧滋阴解*,《普济方》云:“治反胃吐食”,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膀胧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竹茹和胃降逆,枳实行气消痞,升麻清解升陷,海螵蛸平肝制酸,甘草调和诸药。药证合拍而建功。
《临证指南》曰:“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二语,实为是证之确论也”。方中用药在固护气阴,潤养缓急的基础上,兼具行滞散结,化瘀生新,降逆化痰之法,标本兼顾,方药理法直中病机,故“不治而治”,体现中医辨证之精髓,而使顽疾愈于一旦。
大连市中医内科学会会长主任医师石志超
大连市启玄堂中医门诊中医内科石鉴泉
〓〓〓〓〓〓〓〓〓〓〓〓〓〓〓〓〓〓
大连启玄堂中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