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集团,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一度跃居世界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它的资金去哪儿了?许家印被捕后,这些疑问在人们心中逐一浮现。本文将深入剖析恒大的资金流动,揭示这个巨头背后的秘密。
恒大地产的投资逻辑
让我们先来探索一下恒大的神奇投资策略。恒大以元的价格购置一块地皮,而修建房屋只需要50元。但恒大并没有选择直接投入这50元建房。相反,他们将这块地皮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了元的贷款。这样,修建房屋的资金就唾手可得。
此时的恒大并没有急于建造房屋。他们推出了一项预购方案,让购房者提前支付元的定金,即使房子还没有动工。这种策略让恒大在房子还未建好之前就已赚得元。
此后,恒大使用从银行获得的元和预购方案收到的元,转而在其他三个城市进行投资。他们重复了之前的操作,购置了三块地皮,并从中获得了元的利润。但恒大并没有用这些利润来建造房屋,而是持续在更多的城市、更多的领域进行投资。最终,恒大还是没有将这笔资金用于房屋建设。
资金链断裂的原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恒大的土地储备越来越多,但房屋建设却迟迟未能启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恒大采取了一个策略:让承包商、供应商和建筑公司预先垫付建设费用。然而,随着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垫付费用变得越来越困难。银行开始催促还款,恒大突然发现:我们的钱去哪了?
是的,这些钱都去哪儿了呢?它们被埋在了各个城市的烂尾楼下。由于房屋未能按时建成,无法产生回款。因此,恒大只好暂停了一些项目,并再次向银行申请贷款。
这个策略看似可行,但有些工程在暂停后变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烂尾楼”。消息传开后,催债的人纷纷涌现,房屋销售也变得困难重重,银行更不愿意为恒大提供贷款。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烂尾楼后来又重新开始建设了呢?这其实是背后高人的指点,他们试图通过装装样子来缓解危机。但当时的恒大已经走投无路,资金极度紧张,又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来处理这些烂尾楼呢?
恒大的应对策略及其失败
然而,有人给恒大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这些烂尾楼交给其他小型公司承建。这也就是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一些三、四线城市的烂尾楼重新开始建设的原因。
但这个策略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恒大不想放弃任何可能的利润,包括通过融资得来的每一分钱。所以恒大的资金最终都投入了各个城市的烂尾楼下,导致了这场财务危机。
综上所述,恒大的财务危机并非偶然,而是过度扩张和不负责任的财务管理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通过土地抵押获取资金,却未将其用于建设,反而投资于各种行业,最终导致资金流失。而当他们试图通过暂停项目和重新开工来解决问题时,却发现为时已晚。
恒大的钱去哪了
根据许家印的披露,恒大集团的2.58万亿债务中,有0多亿由股东承担,而恒大集团承担了2.44万亿。这些债务当中,有7亿是合约债,即已经签订合同但尚未交房的购房者的资金。另外还有借款多亿,主要来自银行和债券融资的本金及利息。除此之外,还有一万多亿是供应商的垫资,主要用于工程款、材料款、工资、律师费等。
恒大集团内部财务数据显示,到年底,该集团的土地储存面积为2.6亿平方米。而根据年上半年年报,这些土地的价值为1.42万亿元。到年,恒大的存货价值为1.14万亿,总资产为1.84万亿,总负债为2.44亿元。这意味着恒大仅土地储备就有一万多亿,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发这些土地,房子也卖不出去,资金链自然会断裂。
另一方面,恒大集团这些年乱花了太多的钱。一部分是偿还各方借债的利息,有消息称恒大的资金成本接近20%。另外,他们还投资了许多其他产业,如足球、养歌舞团、汽车、矿泉水、影视等。同时,恒大高管层也疯狂卷钱,光高管的薪水一年几百亿,再通过高消费、购买和转移资产、转移到海外等等手段,再多的钱也经不起这样的挥霍。
当房价上涨、房子供不应求的时候,一切都好说,债务压力会在高速的营收、利润增长中很快被化解。但当营收、利润下跌的时候,债务压力也会瞬间成倍放大,从而最终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市场萎靡后,资金链和信用断了,造成恶性循环,窟窿就会越来越大。过去积累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最终像许老板这样的中国曾经的首富也会瞬间变成首负而无力回天。最终受苦的还是买房的老百姓、供应商、承建公司等。
#寻找百度AI写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