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银行理财市场的艰难一年。一方面,由于债市大跌,众多理财产品出现了大幅回撤,甚至有的净值跌破0.5元,让投资者惊呼“百亿基金也能亏50%”;另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大额存单成了抢手货,但发行规模却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一单难求2。面对这样的局面,老百姓的钱该怎么办?难道只能放在家里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银行理财市场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自从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后,银行理财产品就不再享有刚性兑付的优势,而是要按照净值化、市值化、信息披露等原则进行管理和运作。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都会随着市场波动而变化,投资者也要承担更多的市场波动和赎回压力。
同时,为了适应低利率环境和提高收益水平,银行理财产品也开始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根据官方数据,截至年底,理财产品投向权益类资产规模为0.94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14%。虽然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已经远高于过去。而权益类资产的特点是收益高、波动大、流动性差,在市场调整时容易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年11月份以来的债市抛售潮中,不少银行理财产品受到了重创。尤其是那些风险等级较高、重仓权益类或信用债的产品,净值出现了明显的回撤。例如,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在年12月31日时的净值为1.05元,而截至目前净值仅为0.元,跌幅达到了50.68%。
除了债券型基金外,股票型基金更是遭遇了较大亏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亏损20.52%,其中有些基金甚至亏损超过40%。这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受到疫情、地缘政治、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剧烈波动。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还能不能信赖银行理财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投资者也要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收益目标,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要明确自己的投资期限和流动性需求。
如果是短期闲置资金或者有突发支出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些开放式或者定开式的现金管理类产品,这类产品的净值波动较小,收益也比普通存款高一些,而且可以随时赎回。如果是中长期的资金,可以选择一些封闭式或者净值型的固收类或者混合类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会比现金管理类高一些,但是也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以要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
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
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其收益和风险也不同。一般来说,风险等级越高,收益越高,但是波动也越大。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风险等级的产品。同时,也要有合理的收益预期,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风险。在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也会相应下降,投资者要根据市场情况和业绩比较基准来判断理财产品的表现。
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