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秦国都城咸阳人声鼎沸,丞相商鞅被处车裂之刑。商鞅临死前,老泪纵横,悔恨交加,感叹道:“悔不听赵先生之言,才会落得今天这个下场啊。”赵先生,就是赵良。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公叔痤曾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但魏惠王不用他。公元前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投奔秦国,通过宠臣景监的三次推荐,终于被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推动新法,通过十余年的改革,终于使秦国富裕强大起来。公元前年,商鞅在秦魏两军对垒之际,以旧交之情把魏公子卬骗到军中杀害,迫使魏国割让土地求和,商鞅因功获封于商十五邑。
这时,商鞅大权在握,威名显赫,就连秦太子嬴驷都怕他。当初,商鞅推行新政,触动了秦王室、权贵的利益,很多人不支持变法。有次嬴驷触犯了禁令,商鞅便杀鸡儆猴,处罚嬴驷(因太子嬴驷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处罚他的师傅),震慑权贵,以达到推行新政的目的。如此一来,商鞅的法令果然畅行无阻,但嬴驷从此恨上了商鞅。商鞅却沉醉在自己成功变法的胜利中不能自拔,自比百里奚,忽视了嬴驷、王室、权贵对他的仇视。这时,隐士赵良看到了杀机,在商鞅获封商十五邑后,劝商鞅功成身退。赵良对他说:“百里奚本是楚国穷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为了路费把自己卖给秦国人,给人家喂牛。秦穆公知道此事后,把他提拔成秦相,但百里奚屡施德政于秦国、于诸侯,曾三次拥立晋国国君,一次出兵救楚。而且百里奚出任秦相时,劳累不坐车,酷暑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的车辆,不带武装防卫,他的德行施教于后代,死后,秦国老少痛哭流涕。再反观您,能够见到秦王靠的是宠臣景监,身为国相,屡屡劳民营建宫阙,还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人们对您的积怨已深。您又在封地南面称君,逼迫秦国贵族子弟,杀死八年未曾出门的公子虔,用黥刑处罚公孙贾。现在您出门,有十多辆战车相随,身披铠甲的壮卒护卫,如果没有这些,敢出门吗?您现在的处境,就好比是早晨的露水,危在旦夕。如果你还想多活几年,我劝你把封地交还秦国,退隐做个浇园自耕的农夫,并向秦王推荐隐居山林的贤才,向百姓广施恩德,多做善事,这样才可以稍保平安。您如果还贪图封地、权势,独揽秦国国政,那你的死期就不远了。”
赵良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通,但商鞅不听。公元前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秦惠王仇恨商鞅惩罚自己,再加上这时商鞅威望极高,百姓只知商君之法,而不知秦惠王。秦惠王对商鞅十分忌惮,而公子虔等权贵也趁机捏造谣言,说商鞅谋反。秦惠文王就派人抓捕商鞅,商鞅逃到边关投宿时,被客舍主以商鞅之法“未带凭证,留宿治罪”为由拒绝;商鞅想到魏国,但魏国因他骗杀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走投无路,逃到封地起兵,兵败后被秦惠文王车裂灭族。商鞅做事不留后路,不施德政,又不听赵良之劝,最终死在自己的新法之下,可悲可叹。在纳谏、保身方面,孟尝君和商鞅形成鲜明对比。孟尝君有个门客叫冯谖,平时蹭吃蹭喝,不干活,但孟尝君并没有因此赶走他。有一次,孟尝君见冯谖无事,便派他去封地薛收债。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收了债,要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谖到了薛城,竟把所有债券当众烧毁,当地百姓为此感恩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回来交差时,对孟尝君说:我为您买来了“义”。孟尝君虽然不高兴,但也没责怪他。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地。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消息传回京城,齐王后悔自己不察,又迎回孟尝君,并当面致歉。
智囊:齐王疑孟尝,使就国,未至薛百里,民扶老携幼争趋迎于道,孟尝君谓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孟尝君有如此善果,是因为冯谖有远见,未雨绸缪,孟尝君也听从劝谏,这才为自己留了后路。所以,做人做事都不能太绝,要懂得为自己、为子孙留后路,这才是为人处世,始终不败的大智慧。道德经说“大道相通”,厉害的人一通百通,无论做什么,总能快速找到成功的法门,就是因为他们深谙伴君、保身之道,窥破了人性、人心,学会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