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植系理财和信托产品暴雷,不少买了中融信托产品的投资者无法获得兑付,其中包括了个人和企业,甚至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穷人”。
信托有最低投资要求,至少50万元起,中融信托部分产品的起投点更高,需要万元以上,有土豪直接投了十多亿元,不清楚兑付了多少,估计不会很多。
现在又出了一件大事。网传杭州一私募造假跑路,引发百亿FOF私募华软新动力踩雷。后者虽然没有官宣承认但在11月14日发布了一则意味深长的公告。其中提到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因汇盛私募发生违约行为导致兑付困难,已针对汇盛私募以及相关环节采取法律手段,尽最大努力实现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至于不官宣是为了防止引起投资者恐慌导致旗下发布的没有问题的私募产品被要求提前兑付,如此一来踩雷就变成“暴雷”了。
根据华软新动力主页上的提示显示购买私募产品的资产要求必须满足下列两者之一。
第一,金融资产(注:不包括房车等固定资产)不低于万元;第二,最近三年人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看看自己够格吗?我相信绝大部分人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说的直白点,90%以上的家庭和个人没有资格购买私募产品。换言之,华软新动力的客户可不是普通人,至少在财富上超过了国内90%以上的民众,这个比例只高不低。
市场上有一句话,土豪死于信托和基金,一点都不为过。华软新动力目前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亿元,一旦无法兑付将导致众多普通人眼里的土豪一夜回到解放前。
华软新动力的产品主要是FOF基金,很多人可能还不了解什么是FOF基金,简单介绍一下。
应该都知道基金是什么吧?以股票基金为例,投资者不直接买股票而是把钱交给基金经理,让他们帮助自己选择股票并安排如何持仓,基金经理是为投资者打工,帮他们买卖股票。
FOF基金的本质是基金的基金,这类产品的基金经理同样不直接买股票,从市场上几千只股票基金里选择他们认为好的基金产品买入。
购买股票基金是因为投资者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些股票,购买FOF基金则是由于投资者连买哪些基金都不清楚。
从FOF基金的定义中我们大致能够了解本次踩雷的原因了。不是华软新动力自己出事了,而是购买的一款基金暴雷了,出事的基金便是杭州汇盛发行的产品,后者疑似携巨款跑路。
对华软新动力来说只有从杭州汇盛拿到钱后才能还给投资人,这就是发布部分产品兑付困难公告的由来。
出事的杭州汇盛号称自己是量化中性,之后存在多层嵌套,杭州汇盛投资了杭州瑜瑶,后者再下投磐京。这家号称量化私募的公司管理着30亿元的规模,可投前的估值表和投后的业绩全是假的。杭州汇盛可能从来就没有认真搞过投资,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想着募集资金,在达到目标后看准时机跑路,整个就是一金融骗局罢了。
除了私募基金华软新动力踩雷了杭州汇盛外还有好几家信托公司。比如,云南信托已经承认个别产品踩雷,规模在十亿元级别。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本次金融事件的相关方与中植(中融信托)事件类似,要么是信托,要么是私募,均为“有钱人的游戏”,财富无法达标的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贫穷让我又一次躲过了成为了韭菜的命运。
按理说有钱人的认知、信息资源都要比普通人丰富,为何还会被“坑”呢?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隔行如隔山,大部分人并不理解金融中的风险。
其实买FOF基金已经说明了很多事情。不就是懒得自己研究金融投资方面的事情才选择购买基金中的基金——FOF基金吗?
金融是比较专业的事情,大多数人忙于自身的工作和生意,还没达到财富自由可以聘请提供单对单的服务的投资顾问的地步。
购买私募和信托产品时根本不看合同,也不了解投资机构背景,甚至是口口相传,听了周围人的推荐就把钱投了出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论有没有钱在金融骗局面前均是“小白”,根本没有充分理解其中存在的金融风险。
第二,贪心不足蛇吞象,被较高的收益率吸引。
如果你只有1万元,一年的投资收益率是3%还是6%没有太大的影响,多元的利息能拿来干什么呢?当你的资金总量达到万元时收益差距变成了3万元,0万元的差距是30万元,1亿元则是令人的万元。
投资收益率不会随着资金量的增加而变化但绝对量就不同了,呈现数量级上的巨幅变化。一年能多赚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有吸引力吗?答案是有的,哪怕对那些资产额达到千万以上的家庭和个人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私募也好,信托也罢,收益率不仅高于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等低风险金融产品而且比不少债券基金的预期回报率更好。面对高收益人性的贪婪暴露了出来,胆子越来越大、还管什么风险呢。
果然人性与金融骗局面前人人平等,谁都可能成为韭菜。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