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吃能喝的,也就是这半年来烧心、反酸,吃饭也不受影响,怎么就得食管癌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济南市天桥区74岁的张大爷医院就诊。
据张大爷介绍,医院就诊,曾做过钡餐透视,胃镜检查,考虑患的是胃炎、食管炎,日常口服抑酸药治疗,症状时好时坏,医院就诊,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上有一块约1.5cm大小的不规则红斑,报告显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提示这是食管早癌,虽然很纳闷,但张大爷还是很配合的办了住院,准备内镜下微创治疗。
住院完善检查后,内镜诊疗中心主任张树民给张大爷进行了电子染色及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处IPCL迂曲扩张,呈B1型,边界清楚,符合食管早癌的特征,接着给予食管粘膜剥离术,完整切除了病变。术后病理为食管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范围约15×7mm,水平切缘及基底切缘均未查见肿瘤性病变,提示治愈性切除。
张树民主任介绍,这位张大爷很幸运,幸好发现及时,如果有进行性吞咽阻挡感以后再进行检查治疗,可能就是进展期癌了,除了手术外,可能还要追加放化疗,身体承受较大的痛苦。像张大爷这种意外发现早癌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丈夫身体不舒服,进行胃肠镜检查,顺便也给妻子做了胃肠镜,结果丈夫没事,妻子却查出了直肠早癌。同时,他也提醒大家,要注重胃肠镜检查,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早诊早治的意识。胃、结直肠的早癌也可以行ESD治疗。
对医生来说,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救治病人,每一个消化内镜医生都希望发现消化道肿瘤的时候都是早期,提前把它扼杀在摇篮中,彻底治愈。
多年来,医院消化内科已为多名患者实施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疗效满意,均得到患者的好评。此次开展的食管粘膜剥离术,是该科室展开的又一例复杂解部位的内镜下手术,也为该科室将来在复杂解剖部位的黏膜下肿物的切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更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通讯员陈丽艳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