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就医,本是常态。但如果身患绝症,四处寻医无果,此时得知一位号称“中央保健局中医处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终身教授”等10余个头衔的“正*级”医生可以为你治疗,你相信吗?
为谋利,他撒下弥天大谎
年出生的韩某是江苏省某公司的退休职工,闲来无事的他便动起了“赚大钱”的歪脑筋。他虚构自己是中央保健局中医处成员、正*级干部、北京大学医学部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老干部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中医药博士生导师等多个身份,并将上述信息发布到互联网,通过以上头衔以讲座、发表文章等手段包装自己。为进一步扩大影响,他还从北京市某处购买虚假的领导及家属字画,通过赠与他人或发布互联网的方式宣传自己的“能耐”。
7年间,他疯狂作案20余起
年春节后,山西省繁峙县的王某查出胃癌,多方打听到这位韩某是“中央保健局医生”,可以治疗癌症。于是,王某一家三口驾车去北京找其看病,韩某给王某开了一个疗程的中药,后王某丈夫给韩某银行账户分两次打款共计多元。
年5月,王某亲戚刘某不幸患食道癌,听说这位“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韩某可以看病,一家人便乘坐飞机去上海找其看病,在支付了多元的费用后,刘某拿着药返回家中,哪知刘某服药后身体仍不见好转,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年,天津市刘某的母亲患肺癌晚期,刘某舅舅听说北京有一名“专家”可以治疗,为进一步确认其身份信息,刘某在网上搜索了韩某的资料,网页显示出韩某的各种头衔、教授名称,还有穿*装的照片,于是,刘某信以为真,并通过网络联系到这位“专家”。这位韩某在没有见到刘某母亲的情况下,通过邮寄的方式为其“开”了多元的中药,刘某母亲服用“中药”一次后就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剩余的中药被刘某扔掉。
从年到年,韩某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等地,打着“中央保健局医生”“教授”的名号,以给患者看病为名,利用网上购买的“三无”药品疯狂作案20余起,骗取钱财多万元。
法庭上,面对证据他拒不认账
繁峙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韩某利用网络宣传等手段虚构身份,使多名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骗取被害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综合本案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依法判处被告人韩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元;责令退赔21名被害人共计余万元;随案移送的*衬衣、*裤、聘书、奖章等物品予以没收。
一审判决后,韩某以一审法院无权审理此案、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定性错误等为由向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上诉人韩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身份,冒充“中央保健局”医生,利用字画、*装、朋友圈等骗取被害人信任,从而实施诈骗行为,导致多名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给付其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被告人韩某利用网络宣传手段实施犯罪,繁峙县属犯罪地之一,上诉人关于管辖权的异议不予支持;上诉人的诈骗行为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等证据可相互印证,足以证实。综上,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适用法律准确,量刑适当。忻州中院遂依法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
医者有云:宁使架上药蒙尘,但愿人间无疾苦。医生在大多数人心中,一直以来都有着医者仁心的形象,人们对医生是高度信任的。一些患有疑难疾病的患者,多次治疗没有痊愈,便对“专家”“教授”的期待值越来越高,而事实上,打着各种名号却没有实际工作单位坐诊的“专家”根本不具备行医的资质条件,这些人不仅骗取钱财,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科学诊断、正确用药,延误了治疗时间,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在面对许多不确定的人和事时,经常会选择在网络上查询了解相关信息,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摸清了这些习惯,将虚假信息上传至网络进行诈骗。特别是对看病诊断这类问题,一旦有人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时,骗子便开始为被害人分析、诊断病情,同时诱骗被害人购买其从别处购买的“三无”药品,从而骗取高额钱财。
法官提醒
医院治疗。买药一定要去正规药店购买。绝对不要轻信网络上所谓的专家和“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以免落入骗局,又延误病情。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要高度警惕这类型“陷阱”,自己的钱财和健康一定要保护好!
(本文转自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