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症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TUhjnbcbe - 2023/4/8 20:52:00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02.html

作者:郝敬堂

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祷在心中。

摘自歌曲《祈祷》

这是个普通人的故事,没有多少传奇色彩。传奇故事能扣人心弦,可催人泪下的故事并不在于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叫杨建,是武警上海总队三支队八中队指导员。我是流着泪水听完这个故事的,整个采访过程中我的手我的心都在颤抖。

面对厄运,他以*人的刚毅支撑起一个破碎的家

探亲报告批下来了,虽然是晚了一些日子,可杨建心里还是有一股暖暖的幸福感和一丝淡淡的歉疚感,结婚一年多了,蜜月没有度完,自己因工作需要提前回了部队。妻子生孩子的时候,还是因为自己工作需要没有回家照顾,如今孩子满月了,这当口回家探亲,看妻子,看儿子,这迟来的探亲假条同样能激起情感的涟漪。

“指导员,祝贺你当爸爸了!”“指导员,祝贺你生了个大胖小子!”带着战友们真诚地祝福和初为人父的喜悦,杨建踏上了探亲的旅途。

近乡情更迫。从上海到武进,坐了一天的长途汽车,杨建一点也不觉得累。在城里下了车,还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能到东青中学,妻子在这所地处偏僻的学校教书。

他熟悉脚下的这条小路,小路上有他的初恋,有他的牵挂,有他的思念。远远地看到那个*牵梦系的家了,一种幸福感油然袭上心头。

妻子叫薛蓓,是初三班的语文老师,他们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没有“马拉松”式的恋爱过程,也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许这就叫缘分,他们一见钟情,以后半年的鸿雁传书,喜结连理。

这次回家探亲,杨建没有提前给妻子打招呼,一是担心情况中途有变让妻子等得焦虑,二是想突然出现在妻子面前给她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家门锁着,妻子和孩子哪里去了?杨建正纳闷,邻居告诉他,薛老师带孩子住院了。杨医院,看到的是妻子泪水横流的脸。从医生口中得知,孩子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属大血管错位,这种病例在国内少见,手术的成功率很低。听了医生的诊断结果,杨建的心在隐隐作痛,他的希望,他的幸福被这突如其来的现实击得粉碎。医生爱莫能助地告诉他,医院,医疗设备还很落后,医院看看,也许还有救。

只要有一线希望也绝对不会放弃,杨建和妻子取得共识,带着出世不到一个月的儿子去了上海。医院跑了6家,医院收治。6万元的住院押金对靠微薄工资收入维持生计的杨建夫妇是个天文数字。到哪里去筹这么多钱呢?杨建所在部队的官兵听说此事,踊跃募捐,解了杨建的燃眉之急。孩子住院的事刚刚安置妥当,杨建又收到家里发来的加急电报,岳父患食道癌需要来上海手术治疗。雪上加霜。杨建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把岳父接到上海来住院。岳父的食道癌已经到了晚期,需要尽快手术治疗,这又是一笔数目可观的费用啊!小的不能耽误,老的同样不能耽误,杨建的确为难了,亲戚、朋友、同学、战友,能帮的都帮了,该借的都借了,家里除了房子之外,能押的都押了,能卖的都卖了。最让杨建感动的是深明大义的妻子从手上摘下的那枚金戒子,那是他给妻子的最奢侈的爱情信物,是他用一个月的工资买的。从相识相爱到结婚,他很少给妻子买东西,一是家庭负担过重,手头不宽裕,二是他认为金钱和物资铺垫的爱情并不纯洁。他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教师节到了,他给妻子寄一张精美的贺卡以示祝贺。中秋节到了,他给妻子写一封温情脉脉的情书以表情怀。回家探亲了,他送妻子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以悦其颜。结婚了,他和妻子达成共识:从实际出发,婚事简办,在老家农村举办了简朴的婚礼。

“成家了,以后要买房子,买家具,花钱的地方多着呐。”他相信妻子的话,她是一个不尚奢华而重实际的人。给妻子送金戒子是结婚以后的事。那次回家探亲,听说妻子已有了身孕,一激动,就奢侈了一把,拿一个月的工资给妻子买了一枚金戒指。

“你猜猜看是什么?”回到家,他把一个精美的包装盒拿到妻子面前问。

“化妆盒。”“不对。”

“大宝。”“不对。”

“胸针”“不对,再猜猜?”

“猜不着了。”当杨建把那枚金光闪闪的戒指戴在妻子手上时,他还记得妻子脸上那生动的幸福的表情,感动得流了热泪。

“这要花多少钱?”

“一个月的工资呗。”

“你真舍得花钱。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他知道妻子满心喜欢可心里又疼钱。如今妻子把这枚金戒子拿出来补贴家用时,这次流泪的不是妻子而是他。他看到了妻子那颗金子般的心。

儿子住院了,岳父手术了,一老一小分住在医院。杨建白天要上班,下班后要骑医院看护病人,吃苦受累他不怕,他心中只有一个祈愿:保一老一小平安。

那天,杨建下班后,医院看儿子,呼机响了,打开信息:奶奶病重,速来。

真是祸不单行,杨建自叹运交华盖,命运不济。儿子的病至今没有说法,岳父的病已危在旦夕,如今奶奶又重病缠身,自己的爱心该如何分割?奶奶已近90岁高龄,是杨建照顾了整整十年的一位孤老,十年了,他们以祖孙相待,建立了超乎寻常的亲戚关系。杨建深深地知道,他是奶奶身边唯一的亲人,是奶奶精神和生命的依靠和寄托。如今奶奶那里告急,自己岂能坐视不管?想着想着,他改变了方向,骑车朝奶奶家里赶去。

面对孤老,他捧出一颗滚烫的爱心

“奶奶,我来看你来了。”杨建站在奶奶床头,一个月没来了,见老人比先前又消瘦了许多,拉着奶奶的手,亲切地问候。

奶奶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挣扎着想坐起身来,可她无法做到。

“杨建,你怎么一个月不来了,奶奶是想你想出来的病。”居委会的许阿姨对他说,你这么长时间不来,奶奶想你,那天她站在小凳上取挂在墙上的你的照片,不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腿被摔断了。

望着躺在病床上摔断了腿的奶奶,听着高阿姨讲的奶奶断腿的故事,杨建的眼睛湿了,这是一段什么样的祖孙情啊——

这段情缘要从十年前杨建刚当新兵的那个周末说起:

吃过早饭,在班长的带领下,杨建和全班战友一起来到驻地附近的衡山公园,在公园门口挂起了一块“便民服务”的牌子。听班长说,三班是学雷锋先进班,中队是“拥*爱民先进中队”,支队*委王洪金以“好心人”的名义做好事被传为佳话,留下了爱民的光荣传统。

义务理发,义务修车,义务导游……公园里游人如织,出入公园的游人无不在注目这道由橄榄绿警服和爱心织造的风景。

一位推轮椅车的老人来到义务理发摊前,怯生生地问:“能给他理发吗?”

老人介绍说,轮椅上的病人是她老伴,叫阎根宝,医院教授,因患脑瘤作过开颅手术,术后半拉脑袋没有头盖骨,去过理发店,理发师说这头不好理,快一年了没有理过发。

“阿姨,让我们试试看。”那天,杨建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理了发,他分明看到老人眼窝里溢满了感激的泪水,那泪水同样打动了杨建的心。人需要爱心,需要真情,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点爱,这个世界就会更美好。杨建记下了这位老人家的地址,从此,每月前去为阎根宝老人理发。

那天和阎教授聊天,阎教授说,他有一位街坊,叫王嫣珍,是一位孤老,老人终生未嫁,在上海无亲无故,生活来源依靠在香港的姐夫接济。老人80多岁了,患高血压、糖尿病,过去老人生病,他经常前去照顾,现在无能为力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杨建先到居委会了解王嫣珍老人的生活情况,然后将了解的情况向中队领导作了汇报,并主动提出到王嫣珍老人家里“认亲”,从此,杨建和王嫣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奶奶,我来看你来了。这是给你买的药,有降压片、多酶片、西洋参含片。”杨建知道奶奶每天离不开药,每次来都到药店买来这些常备药。

“奶奶,今天是星期天,我带你去看看新建的杨浦大桥。”杨建知道奶奶不方便出门,经常带她到户外散散心。

夏天来了,杨建早早地为奶奶安装好电风扇,冬天到了,杨建早早地把取暖的炉子生好,老人的被褥脏了,杨建帮助拆洗,奶奶病了,医院陪护。

星期天,未婚妻来了,提出要逛杨浦开发区,杨建则提议一起去看看奶奶,顺便认个亲。未婚妻疑惑不解地问:“你家在江阴乡下,上海怎么还有个奶奶?是亲的吗?”“比亲的还亲。”杨建回答。那天,他带未婚妻去了奶奶家,推着轮椅车带着奶奶一起逛了杨浦开发区,坐了上海新修的地铁,回到家,又给奶奶包了一顿饺子。

孤苦伶仃的老人家里突然有了人气,她那潮湿灰暗的心里又充满了阳光。老人逢人便说,她老来得福,做梦也想不到世上会有这样的好人。

杨建来了,老人一天好心情。杨建走了,老人准要问一句下次来的日期,到了那个日子,老人早早地站在家门口守望。日子久了,杨建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后来,老人要了一张杨建的照片挂在墙上,想孙子了,就看看墙上的照片。

杨建回家订婚,前脚刚到家,上海打来电话,说奶奶病重,想见他,见不到孙子死不冥目。杨建理解老人对他的这份真感情,和未婚妻商量,两人一起去了上海。医生说,老人恐怕是不行了,活不过冬至,准备后事吧。奶奶也知道自己的病情,拉着杨建的手说:“奶奶最后再求你一件事,给我选一块墓地吧。”

这是奶奶的最后一个心愿,杨建尽力满足老人,他每天看报纸,找信息,忙碌着为老人找一个理想的最后归宿。奶奶祖籍苏州,叶落归根,起先,杨建在苏州为奶奶选了一块墓地。老人摇摇头说:“奶奶腿脚不好,走不了那么远,就在上海吧。”上海墓地的价格比苏州高得多,奶奶足不出户,不知道行情,她手里没有这么多钱啊!十年了,在奶奶身上花了多少钱,杨建没有算过,也算不清楚。看病、取药、买水果、送营养品,工资的一半以上花在了奶奶身上,奶奶心里清楚这笔帐,可她是无力偿还了。

好事要做到底,这是杨建做人的原则。一连半个月,杨建四处奔波,终于在上海郊区为奶奶选了一块墓地,为了让奶奶满意放心,杨建把腿脚不便的奶奶背下楼,搭出租车去看了墓地。出租车司机听说孙子有孝心,免了一半的出租车费,元的车费只收了元。

墓地选好了,问题又来了,谁是立墓人?墓院有规定,墓地要收管理费,每年20元,一次要预付20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钱自然还是杨建出。手续办妥了,墓碑上要刻上立墓人的名字和墓主的关系。杨建为难了,他和奶奶究竟是什么关系?思来想去,他庄重地填写了:生前友人。墓院的经理懵了,当他得知这祖孙的特殊关系后,深受感动,主动提出再免交元。

墓地选好了,奶奶满意,接着提出要先将父亲的骨灰安葬,这件事无疑又落在杨建身上。从市区到墓地一百多里路,来来回回要一整天,第一天前去送骨灰,没有遗照不能入葬,杨建又跑了第二趟、第三趟……就这样不厌其烦地跑了好几趟,了却了奶奶那个自己没能了却的心愿。

奶奶的腿摔断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身边需要请个保姆,在上海请保姆,每月少说要元,这笔费用谁来出?奶奶每月只有元生活费,又要吃饭,又是吃药,入不敷出,哪有钱请保姆。杨建找了居委会,反映了奶奶的实际困难,经协商,居委会每月补贴元,剩余的部分由杨建兜底。保姆费的问题解决了,请保姆又遇到了难题,奶奶卧病在床,吃喝拉撒在床上,年轻的保姆嫌脏,年龄大一点的保姆经不起折腾,两个月换了5个保姆。

奶奶身边有了保姆,杨建还是每周去一趟,帮保姆一起给老人换衣服,换床单,后来的一个保姆被这位孙子的孝心所感动,留了下来。

过了冬至,天渐渐变暖,奶奶的身体也一天天好了起来,自己能下床活动了,生活也慢慢能够自理。

“小杨,我们也知道你的家庭情况,孩子有病,岳父在住院手术,手头缺钱啊。奶奶的病已经好了,我看就不要再补贴她了,把保姆辞掉,换个钟点工就行了。”居委会的许阿姨劝慰他说。

“许阿姨,奶奶毕竟是90岁的人了,一身的毛病,身边离不开人,我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就权当用省下来的这笔钱孝敬她老人家了。”杨建坚持把保姆留了下来。

自从孩子生病,妻子整天泪水洗面,月子里落下了一身的毛病,眼看着身体垮了,精神也垮了。自己再倒下,这个家就彻底地完了。杨建用*人的刚毅支撑着这个濒临坍塌的家。

那段日子,杨医院之间奔走。不幸和痛苦一个接一个地向他袭来。孩子的病毫无指望,实在拿不出钱给孩子看病了,杨建作出无奈地选择:放弃治疗。他请假把绝望的妻子和孩子送回老家。回家安顿好妻子刚回到部队,噩耗接着传来:岳父去世。他再次赶回家,岳父的后事办完了,杨建的身上又背了两万元的债务……面对接踵而至地打击,杨建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坚信,灾难总会过去,幸福就在前头。

爱心物语,一个新世纪美丽的童话

杨建家庭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官兵们的爱心。支队领导来了,带着官兵们凝聚在一起的爱心,一笔不菲的捐款,*委元,支队长元……捐赠者中有干部,有战士,有士官,有干部家属,捧着战友们那颗金子般的爱心,杨建热泪盈眶。他们并不富有啊!可他们却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支队领导作出决定,鉴于杨建家庭的实际困难,给予困难救济0元,同时作出决定,由管理股调整出一辆小车,保证杨建用车。组织的关怀,战友的帮助,像春风,温暖着杨建那颗冰冷的心。

新闻干事周辽沈从“东航报”上看到一条消息,立马打来电话,告知美国有一家名叫“希望之援”的慈善机构为中国的天津的一位心脏病幼儿患者免费成功地作了心脏手术。杨建如获至宝,打电话找到“东航报”记者孟明娟,热心的记者给他提供了美方的地址、电话和网址。副参谋长的爱人刘晖是英语老师,她按照记者提供的网址在因特网上发了求助信,求助信发出两天后,“希望之援”发回信息,同意接受免费治疗,但陪同人员往返路费和在美期间的生活费需要自理。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资啊!杨建从实际出发,不得不考虑放弃。还是那位热心的记者,她写了一篇“一个好人的不幸遭遇”的文章登了出来,立马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东方航空公司总裁闻知此事后,作出决定:为了一个*人的儿子,本公司将承担往返机票。

一位叫王佩飞的好心人打来“杨建,我们素不相识,我从报纸上看到你的事迹,你的不幸遭遇我表示同情,你的高尚行为令我感动,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难得的好人,我相信好人必能得到好报,只要有希望,你千万不要放弃,寄上元,是给你孩子看病的,钱不多,是我给好心人一个爱的回报。”

干部股股长叶长青被杨建的爱心所打动,主动提出,和他一起照顾奶奶。

一颗颗爱心在这里凝聚,凝聚成爱心的大太阳,我们在爱心的阳光下真诚地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1
查看完整版本: 祈祷,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