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经风光无限,财大气粗的房企为何暴雷卖房 [复制链接]

1#

原创作者:观众席上的阿景

跟朋友聊天,说起开发商的钱到底去哪儿了?

明明是一个项目动辄销售额几亿几十亿的,这是多少行业和公司无法比拟的,为啥会有一些头部房企,千亿万亿的房企会被一两个亿的债务给绊死?甚至有些开发商连几千万的工程款,几十万的合作款都还不上?不是一套房子的事儿么?

房企卖房的钱到底去哪儿了?

作为非地产从业人员几乎都会有这个疑问。伴随着的还有什么是“高杠杆,高周转?”这些词太热了,可是对于一个非本行业的人来说,还是有些不甚明了。

今日,我就给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房地产是怎么用高杠杆、高周转挣钱的,而挣得钱都去到哪里了?

1房企挣钱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房地产行业挣钱与制造业的底层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传统制造业挣钱模式,相信大家都清楚:拿钱购买原材料,加工制造成商品,再把商品卖出去,原材料和商品之间的差价就是制造业的利润,他们靠这个支撑着工厂运作、养活了一大批人、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批发商,中间商,并给终端消费者提供了消费品。

但是房地产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玩法,按照一些人的理解,房子,应该也是买地买砖,找人盖了卖出去,赚个利润差对吧?这样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一点没有弄懂房地产行业的本质和它的赚钱逻辑。

房企赚钱,靠的是两条路。

一是高周转的红利,这个也很好理解,同样的1块钱,在一个市场经济圈内,流通1圈和流通圈,它产生的价值是一样的么?

这样说吧,A开发商拿着1亿元资金,买了一块地,然后开工建设,前期是建筑商垫款开工的,等到建筑到一定程度,国家规定的一些证件拿到手了(房地产项目有无证要求,分别对应不同的开发节点),A开发商就会把地抵押出去,向银行申请开发贷2个亿,一是还建筑商的钱,另一部分则用于继续盖房子,房子呈现出一部分,再用房子抵押贷款再拿钱,用这些钱再投资买地。

这还是单循环抵押贷款重复用杠杆撬动更多的钱。除了这些,一些开发商,比如说暴雷的恒大,还成立什么财富公司融资,发行国内债券融资,国外美债融资,还有新能源汽车更是可以从资本市场上融入大量资金,资金到了自己口袋,往哪个业务板块上分配就不是外界能够干预的了。

所以,一个万亿开发商,拿了上千个项目,同时在动工,在销售,他实际自有自筹的资金可能就那么点。

前期的房地产行业是资本的宠儿,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就给了这个支点。

房企拿着这个支点,用高杠杆毫不客气地翘起了地球。

这就是高杠杆,房企挣钱的逻辑就是这么回事,用首批资金购入土地资产,因为土地资产具有财富载体效应,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融资借钱,加上国家依靠房产经济拉动规模的政策倾斜,就这么玩起来了。

说到底,房企玩的不是什么实体经济,完全的一个资本游戏,资本游戏要注意什么?当然是流动性。

所有资本,没有流动性就是废纸一张。

房地产的玩法,总得来讲就是:债务驱动,资本为王,追求规模,大干快上。

所以,对房企而言,流动性比利润率要重要得多,都不在一个概念上。

这20年来,中国的房企就是靠着这高流动性赚钱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路径,那就是土地增值带来的利润差,这点就更牛叉了。

非常浅显的一点是随着人口的迁移,城镇化进程的实现,城市土地增值,房价也是暴力拉涨,在高周转下,房企吃透了这个城镇化进程的红利。

所以,房企的赚钱逻辑,是时代趋势的红利叠加资本杠杆红利。

在中国,做房地产的生意,能做得成,做的起来,做的长久的,很有可能连房子怎么盖都不懂,但一定是资本玩法,整合资源,人情关系,资金运作的高手。

这就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最真实的本质。

说白了,房地产行业就是一个整合资源,各方面吃差价的平台,底层逻辑就是这样的。与制造业降本增效提高利润的盈利模式,可谓是千差万别。

2房企挣的钱去哪儿了?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吧,房地产都是去给银行挣钱去了。

房企玩的是资本游戏,那么资本从哪儿来的,自然是融资机构,金主爸爸银行了。

一些房企为了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几乎把高周转用到了极致,周转的齿轮一旦轮动起来,现金流保持一定的流速,注定了负债只能越来越高,因为规模的增大,必然导致融资的增加,有些项目的融资成本已经超过了项目的利润。

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金融政策的调控,融资成本越来越高,银行也不傻,非常精准地看到房企的玩法离不了自己兜里的钱,10口大锅7个盖子,这是30%的负债率,命脉可以说是完全掌握在银行手里了,这个时候不使劲的薅羊毛,还等什么?

前几天还有个朋友说在这个地方财政——房企——银行——购房者的经济逻辑圈里,银行不像是爸爸,疼你爱你,对你好,而是妥妥的渣男!

因为当房地产在时代风口上挣钱的时候,简直就是银行心尖尖上的小甜甜,当初恒大的爆雷不就是广发银行的临门一脚,把整个房企踹成了今天的牛夫人,今天好客户,明天抽你贷,谈好的贷款也捂着不放,论渣,没人能比金融机构更懂如何“晴天送伞,雨天收伞”!“渣”本性爽利得很。

也就是这样的高周转,高负债下,房企的利润妥妥地被银行给掏空了。

除此之外,为了保障能有更多的项目,更多的土地去抵押贷款保障住房企“借新还旧”,也为了吃土地增值的红利,房企一直有囤地惯性动作。

毕竟只要是吃过甜头的,要断掉,都是要疼过才知道。

而土地的在这二十多年带来的效益让开发商都有了价值信仰,据克尔瑞统计,截止年上半年百强房企总土储去化周期3.13年,这句话的意思是,光是去化手里的储存的土地都已经需要3年时间了,共有11家房企总土储朝万亿元。

而买这些地的钱,都是前期资产重复杠杆撬动的。

遇到今年融资收紧的环境,这些拿地的企业不是一般的痛苦和纠结。

当然,钱的流行不仅仅是这两点,还有一些是流入了老板或者员工的口袋,毕竟,在商言商,内债外资的玩法,把钱从国内一点点套出来,这个就不多说了,有一个暴雷的企业玩得还是很溜的。

3玩法变了,钱没了,接下来房地产何去何从?

房地产行业,就像是一个搞资本运作的中间商,靠着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把这行业玩得风生水起。

如今,融资端现金流被卡了,经验端回款又极其低迷。

资金的游戏,没有资金,还玩什么?

这就是房地产行业,大小房企,正在面对的现实情况和难题。

有个做黑色金属研究的朋友问我:“原来屯的地为什么不开工,赶紧盖房子卖了挣钱呀,不动弹的话,后面地价跌了,房价跌了,不是亏的更多?”

举个例子,永威在北龙湖投了20亿拿了一块地,就不敢去动,因为资金链太过紧张,这块地一旦动,就需要再行融资启动,如今这融资环境,能不能融到钱都是两说,而且现在对于房企来说,主要诉求是求活,而不是考虑赔多少的问题了。

按照目前的市场环境,这块地启动套进去更多的可能性更大,不动的话,实在遇到困难了,还可以把这块地卖了回流一些血液。

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大洗牌之年,高负债下的高增长,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所以,市场规则一变,玩法跟不上,不能适应的房企,出现暴雷,就再自然不过了。

对于房企未来的趋势,有以下几点思考,欢迎大家共同加入探讨:

1、未来大小房企的路已经很清晰了,强者恒强,优质房企更容易拿到融资,国企央企等企业会成为市场主力,那些靠着负债驱动的企业慢慢萎缩或者退出市场,而一些小而精的民企,不搞高杠杆驱动的,而是用心做房子的反倒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2、房地产行业长期看多,毕竟房子不是其他商品,居住和改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房子的资产价值不会消逝,消逝的是它的金融炒作价值,但是短期却是看空的,因为国家要对经济结构进行大调整,必然伴随着原本是货币蓄水池的房地产行业要被强行剥离移出资本,往更加高科技、强拉动的经济板块中流去,比如说“碳减排领域”、“新能源汽车”等。

打造新的货币蓄水池,不代表要消灭掉房地产行业,只是进行挤泡沫,行业出清,让其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不会有大水漫灌,再靠它强力拉动经济增长这样的举错了。

3、现阶段主方针是“微调”求稳,满足合理需求,但调控大方针不动摇,主旋律不会变!

管理进一步下沉,对于一刀切和懒政怠政的管理进行细节调整,矫枉过正及时调整。房价不会涨,更不会跌,最多恢复正常状态,要想重现曾经的爆发,跳涨,全面回暖,属于痴心妄想,醒醒吧。

4、年是还债高峰期,基于当前还在调整适应的行业现状,熬过寒冬是最重要的,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房企陷入债务危机,出清的过程,残酷而又现实,但是国家出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必要,会救行业维稳,但不会救个别企业,行业出清一定是有成本的,为了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一些企业被洗牌未必不是好事。

房地产行业出清,其实是驱逐劣币的洗牌过程。现阶段的调控成果,可是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放缓的代价之上的,国家付出了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成本,才得到的调控初见成效,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

所以,别指望什么春天,就算是春天,也是房地产行业的“新春天”!

不再有什么暴利和野蛮效率,有的是政策的制造业盈利逻辑。

感谢阅读,喜欢的话,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