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症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净值永远涨不一定是最好的摊余成本 [复制链接]

1#
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俗称资管新规。同年7月20日,银保监会、央行、证监会接连出台资管新规实施细则。《资管新规》第十八条规定,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符合要求的部分封闭式产品可以按照摊余成本法估值。《通知》第三条规定,过渡期内,符合规定的部分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其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1.5倍;银行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暂参照货币市场基金的摊余成本+影子定价方法进行估值。在此背景下,停滞近2年的摊余成本法债基应孕而生,南方恒庆一年定期开放是资管新规下第一只摊余成本法债基。截止年4月10日,共有66只摊余成本法债基成立(去重且不含理财型基金)。摊余成本法债基是个啥?业绩表现怎么样?有什么优劣势?一、摊余成本法债基概览1、什么是摊余成本法估值摊余成本法估值,意思是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名义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所谓摊余成本,就是你溢价或折价的部分,也就是多付或者少付的部分。其实也就是你为了购买的这只债在未来持有期内能够为你带来的现金流的折现,只是这个成本按照权责发生制,要在持有期内进行分摊,不能直接全部记到第1年,因为这样的话第1年的收益会低估,后面N-1年的收益会高估。所以要分摊N年来记提这部分成本。举个例子,假设债券到期成功兑付,某只基金以元的单价买了1年期利率为2.5%的债券,并持有到期。估值时便将这2.5%平摊到每一天,也就是(2.5%*买入的金额)/天,所以这笔投资收益每天都是固定的。那怎么计提呢?显然不能直接除以N年这样简单粗暴。要按照每年收到的利息,减掉你的实际利息,来计算你每年计提的摊余成本,也就是你的摊余成本减少额。用大白话说,你的基金经理是可能赚钱或者亏钱给你买到债的,这里的亏或者赚的意思是,是和债券买入结算当日的估值相比。其中,银行间债券与中债估值相比,交易所债券与中证估值或收盘价相比。比估值净价买的便宜,可以简单理解为赚了;反之,比估值净价买的贵,可以简单理解为亏了。但这里所谓的亏和赚,相比起债券的到期收益率(YTM)来说,是及其细微的,甚至可以说对净值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所有的亏和赚,都会每天在净值上体现一点点,看不太出来。真正重要的,是买入的静态收益率,所以定开债基的建仓点位极为重要。2、摊余成本法债基有什么特点?第一只摊余成本法债基是成立于年6月,由兴业基金管理的一年期和两年期定开债基。此后,、年分别有2只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发行。年以来,金融去杠杆深化,,摊余成本法债基发行有所停滞。年资管新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相继公布,且机构客户由于委外账户在-17年债灾受伤较大。机构投资者对投资账面收益更稳定,净值波动更平滑的产品需求更为强烈。资管新规出台后,公募基金开始筹划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根据资管新规的要求:(引用)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对于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债券,可使用摊余成本计量,但定期开放式产品持有资产组合的久期不得长于封闭期的1.5倍。《通知》规定,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过渡期内封闭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银行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适用摊余成本计量。年5月21日,资管新规后第一只摊余成本法债基成立,募集规模超60亿。年下半年和年Q1,源源不断的有摊余成本法债基成立。募集规模大的超亿,平均规模在52亿左右,吸金效应明显。封闭期在6个月至87个月不等,其中封闭3年的基金数量最多,占比接近1/4,其次为封闭39个月定开债基,占近20%。摊余成本法债基成立时间均较短,多数成立时间不足半年,或许第一次季报都还没有公布。在公告了持有人结构的12只摊余成本法债基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最大的为99.%,接近%;最少的是1.96%,但这只多数由散户持有的定开债基踩雷的北大方正。二、摊余成本法债基表现如何截止年4月14日,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平均成立年限为0.69年,中位数在0.37年,意味着其中大部分成立年限不足半年。截止年4月13日,成立以来回报率均值为1.7%,年化收益率均值为2.45%,相信这个数字低于相当程度个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且远远的被银行理财甩在身后。甚至还有一只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由于踩雷了北大方正,而成立以来收益率为-12.03%。令人唏嘘的是,这只基金是公告了持有人结构的摊余成本法债基中个人投资者占比最高的基金。由于,用基金规模和封闭期来解释成立以来回报率的线性回归不显著(R解释性较差,P值不显著),因此我仅用一些描述性统计来展示摊余成本法债基的业绩表现。其中成立以来回报最高的基金,是已经成立了4.85年的兴业稳固收益两年。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是招商招利一年,年化收益率4.%。一般来说,封闭期越长,债券基金的年化收益率越高。根据我们平时看银行理财给出的所谓预期收益率也是这样的,但在这里结果是不一定。由于摊余成本法债基的投资者构成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其中占大头的机构投资者,或许是规模较大的存款类机构,比如银行。因此,其很低的风险偏好或许会对基金运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资质下沉策略就不能使用了。但换个角度来说,这样也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降低踩雷风险。总体而言,一方面,摊余成本法债基成立时间均较短,评价业绩有点为时尚早;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采取买入并持有至到期策略、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原因,建仓时点很重要,买入价格其实决定了基金的收益。三、摊余成本法债基的优劣势1、摊余成本法债基「投资体验」较好收益>货币基金,波动<净值型债基波动小:相比于净值法,使用摊余成本法可以分摊固收产品收益,投资操作的时候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保持投资账面净值和收益的稳定,能够平滑产品净值波动。收益多少看得到:相比于普通债券型基金,摊余成本法债基更稳定,有更确定的预期收益区间,对于长期购买理财和货币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接受度更高。对长期购买理财和货币基金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把预期收益看的比较重要,并且更期待收益稳健,净值稳定增长,换句话来说就是无回撤或回撤极小,没有过山车。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特点就是不考虑债券二级上价格的波动,将持有债券的收益每日计提,这样在无极端情况下每天都有收益。2、「投资体验」与「收益」二者很难兼顾摊余成本法债基的投资体验好在:净值稳定增长,波动小,收益看得见。但是,这是建立在采用买入并持有到期策略,可能损失一定的交易收益的前提下的收益。也就是说,大涨或大跌,都跟你没有关系了。3、并不是摊余成本法估值就没有下跌风险摊余成本法,只是估值方式的一种,无法规避债券违约风险。债券是1或0后的固定收益,没有前面的1(不违约),后续再高的票面也无济于事。摊余成本法估值不等同于保本,基金资产发生计提减值准备可能导致基金份额净值下跌。摊余成本法定开债基中唯一一只净值下跌的基金,由于踩雷了北大方正,从而成立以来收益率为-12.03%。令人唏嘘的是,这只基金是公告了持有人结构的摊余成本法债基中个人投资者占比最高的基金。其实,没有完美的产品,是否选择摊余成本法债基,还是要看我们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什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